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聚焦

巴渠河川剧在巴中的前生今世

【2019-02-16】【来源:巴中日报 刘旭】【字体: 】【颜色: 绿 【点击举报】

  从曾经的座无虚席,到如今的门可罗雀;从曾经的红极一时,到如今的后继乏人,巴渠河川剧在传承中历尽千辛,但从未放弃。纵然数十年前万人空巷的时光不复再来,但川剧情怀依然能直抵川剧爱好者的内心,其震撼仍在。

  巴渠河川剧是川剧河道的重要分支,巴中地处川陕交界,由于地理环境、方言土语、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自成一体。其独特的音乐特色、地域特色、河道特色、人文特色,是川剧河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日,记者走进巴州区川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了解巴渠河川剧在巴中的前生今世,以及独特的艺术价值。

传唱历史悠久

  一杯清茶,仰卧逍遥椅,听着“噹共丑共弄共丑共噹共丑共弄共丑共噹丑噹共壮”的川剧锣鼓,“弄个儿里个儿弄个儿里个儿弄个儿里个儿里个儿弄”的川剧胡琴,以手击掌节,摇头晃脑,兴致盎然,一声“咿呀呀”,赢得玩友叫好,这样的场景曾出现在巴城大大小小的茶馆里。“巴中老百姓特别喜欢巴渠河川剧,而且看得懂巴渠河川剧。很多人由看而爱,由爱而学,甚至成了戏迷,有的还成了巴渠河川剧‘玩友’,乐此不疲。”如今已年逾古稀的钟仕才是一名川剧演员,13岁考进巴中川剧团,对于巴中的川剧历史了然于心。

  巴渠河川剧历史悠久,唐、宋两代兴盛的木偶和皮影戏,在川北农村广泛流行。相传在元、明时期巴渠河就有“川木偶”“陕灯影”演出。巴渠老百姓喜文好乐,巴渠河川剧绵延不断。唐代诗人刘禹锡诗中有“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的记载。巴渠河川剧是巴渠民众主要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在川剧中独具特色。据《巴中县志》记载:“清嘉庆二年(1797年),白莲教义军首领罗其清率师攻占巴中(今巴州区)后,在城西严公庙戏楼演戏十日”。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巴中县城西外街川剧玩友“永兴茶栈”老板孙永兴创立了会唱“灯影儿调门”的川剧班会“永兴社”,他们既能够举行座唱,又能够“彩唱”(即化妆登台演出)。由此可见,巴渠河川剧代代相传至今,已经有179年历史。如果从清嘉庆二年(1797年)算起,就有222年历史。

  自古以来,巴渠两岸商业繁荣,古戏楼遍及城乡。据不完全统计,巴中境内在新中国成立前共有戏楼100余座,城乡各地修建的庙宇、会馆、祠堂等地都建有古戏楼。演出场地充足,川剧班社云集,演出活动频繁,且名家荟萃,使巴中形成了戏剧活动中心,历来就是“戏窝子”。

  新中国成立初期,巴中县成立了戏曲改进会,组建了县级专业川剧团。之后,县县有剧团,甚至一些区、乡也成立川剧演出团队。至此,川剧队伍逐渐发展壮大,川剧演出活动遍及城乡。据《巴中县志》记载:“无论富有巴山特色的民歌、舞蹈、民间传说,还是反映川东北风土人情的川剧、曲艺、皮影、木偶,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创新发展。专业文艺团体巴中川剧团和巴中曲艺团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盛极一时。”

地域特色浓厚

  由于秦巴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方言土语等各种因素,巴渠河川剧受陕西“陕灯影儿”艺术的影响,唱腔带“陕味儿”。

  以前,巴中人把陕西人叫“老陕”,把秦陕戏曲唱腔叫“陕腔”。巴渠河川剧唱腔模仿秦陕戏曲,又带本土“苕味儿”。钟仕才介绍,特别是花脸唱腔,独具秦巴山区“喊山”特色,高亢激越,粗犷豪放。如巴中川剧《包公铡侄》里,包公唱的“襄阳梆子”还有秦腔的“吼”“喊”痕迹。

  巴中人演的本地川剧《牡丹灯》,剧中人当中就有一个卖棉烟的“老陕儿”,服装、头帽都按照“陕老二”(陕西小商客)打扮来设计;同时,演唱必须用“陕腔”,如戏里唱的台词:“昨天去赶恩阳河,这一回棉烟卖得多”,演员要唱成“左田区干硬养火,这衣灰,免盐,彩埋的个多(窝)乃”。

  巴渠河川剧在音乐方面使用端公用的大锣鼓等民族打击乐器和民族管弦乐器。新中国成立后,慢慢改成了正规的川剧锣鼓和民族管弦乐器。1966年改唱样板戏后,加上了小号、长号、圆号、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等管弦乐器。巴渠河川剧的灯戏唱腔,多是来自于民间,土生土长的山歌、民歌和民俗活动演唱的曲子。因此,巴渠河川剧具有浓郁的大巴山乡土气息,加之与省外移民带来的戏曲艺术互相学习,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深受民众喜爱的巴渠河川剧。

  此外,巴渠河川剧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在民间应用十分广泛。喜吉庆典、逢年过节、祀神娱人的庙会、许愿还愿的,民间红白俗事等都要唱戏,而这些是巴渠河川剧生存的基础。因此,生于本土、长于本土的巴渠河川剧生生不息,传承至今。

  据悉,从清代中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巴中城乡各地场镇先后自办过“永兴社”“畅乐园”“乐乐园”等四五十个川剧玩友班社,有的既能开展川剧座唱,又能登台化装演出,有的还是专业川剧科班,他们为发展巴渠河川剧作出了贡献。

匠心坚守传承

  巴渠河川剧在200余年的传承中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得到了老百姓的喜爱。然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文革”,巴渠河川剧的传承戛然而止。珍贵的巴渠河川剧相关资料和演出服装、道具、舞台设备以及古戏楼毁灭一空,荡然无存。

  “文革”结束后,沉寂多年的巴渠河川剧重新活跃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巴渠河川剧艺术与时俱进,创作小幕川剧《马虎大夫》、中幕《友谊桥》、大幕现代川剧《巴山作证》《山妹子》和新编历史剧《太子贬巴州》《边关恩仇》《赤身知府》《许都风云》等,先后参加达县地区巴山戏剧节、四川省会演、中国艺术节等,荣获奖励和一致好评。特别是创作的《赤身知府》和《许都行》赞誉颇多。有观众写诗赞叹道:“川北一枝梅,香飘芙蓉城;成名有《知府》,夺冠《许都行》!”

  近年来,巴州区川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努力挖掘巴中地方文化资源,大力展现川剧剧种的特色文化,以社会广泛关注的廉政文化、孝道文化、红色文化题材,创作排演川剧高腔《悠悠万民心》、川剧灯戏《新官上任》、川剧灯戏《十八罗汉请观音》、川剧灯戏《县官下乡》、川剧高腔《拐杖》等一批反映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除了在本地演出,巴渠河川剧还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一展风采。2016年,应澳大利亚全澳华人总商会邀请,巴州区川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邀请四川省川剧院部分演员,组成“中国四川巴中川剧走进澳大利亚”演出团队,赴澳大利亚参加全澳华人总商会组织的“2016庆祝中国新年”迎新春系列演出活动。演出团队先后在布里斯班市、黄金海岸市、罗根市等地的剧场和学校演出,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特色的川剧表演,受到各地观众热烈欢迎。

  从曾经的兴盛到衰落,再到如今走出国门,巴渠河川剧历经沧桑,不断托陈出新,匠心传承。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出现了多元化,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媒体的冲击,巴渠河川剧发展困难重重。同时,很多老艺人相继离世,巴渠河川剧院团越来越少、阵地越来越小、观众越来越少、演员越来越老,巴渠河川剧面临断层。因此,抢救、保护巴渠河川剧艺术迫在眉睫。

  巴渠河川剧发展到现在,不仅是历史文化艺术厚重的积淀,更是一笔值得后人倍加珍惜文化遗产。“我们一定要珍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200余年的巴渠河川剧历史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川剧艺人的匠心传承,虽然如今面临许多困难,但巴渠河川剧的前途是光明的。”钟仕才说。

【编辑:蒲晓舟】【 页面功能:打印 关闭
  • 巴州民生
  • 旅游美食
  • 招商引资
  • 文化教育
  • 居家房产
  • 健康卫生
村企“联姻”壮大集体经济 村民增收日子有奔头”村企“联姻”壮大集体经济 村民增收

村企“联姻”壮大集体经济 村民增收日子有奔头

真人版“猫”和“老鼠”!创新玩法让城市近郊游更火热”真人版“猫”和“老鼠”!创新玩法让城

真人版“猫”和“老鼠”!创新玩法让城市近郊游更火

余斌赴广东开展投资促进活动”余斌赴广东开展投资促进活动

余斌赴广东开展投资促进活动

平梁小学:落实“双减”提质量 作业展评促成长”平梁小学:落实“双减”提质量 作业展

平梁小学:落实“双减”提质量 作业展评促成长

修建老宅需要申请吗?一户多宅怎么处理?”修建老宅需要申请吗?一户多宅怎么处理

修建老宅需要申请吗?一户多宅怎么处理?

预防冬春流行病 市中医院专家为您支招→”预防冬春流行病 市中医院专家为您支

预防冬春流行病 市中医院专家为您支招→

  • 评论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COPYRIGHT © 2008-2023 WWW.SCBZXW.CN INCORPORATED. ALL RG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
网络谣言投诉举报受理方式 举报电话:0827-5227307 举报邮箱:261017479@qq.com 信函地址:巴中市巴州区西华街2号
设计制作:巴州区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827-5188176 投稿邮箱:bzqxwfb@163.com
建议使用IE8.0版本以上浏览器及1400*900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站
公安备案号:51190202000144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四川省互联网举报中心261017479@qq.com涉未成年人专用投诉举报邮箱261017479@qq.com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巴州新闻网网络信息投诉举报受理方式 电话:0827-2225190